高职高专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医骨伤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该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以及刚参加工作时,普遍表现出临床实践能力不足、不熟悉骨折基本复位手法、不能完成夹板或石膏固定的问题。他们临床思维能力不强,不能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高职高专学生仅有3年时间学习,对于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有效学习,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1],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现介绍如下。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医学教育需要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实用为本。中医骨伤专业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解剖、病因病机分析、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手段,均要求较高。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明确相关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融合,使理论与实训学时比控制在2∶1~1.5∶1;将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针刀医学和骨伤影像诊断、急诊医学等课程设为选修课以适应中医骨伤岗位需求。
2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
2.1 采用PBL教学模式[2],以问题为导向,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被认为能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学者曾对普通本科中医骨伤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仍然不会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学时代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适用于当前的学习[3]。笔者对中医骨伤专业大专生也做过类似调查,但结果令人担忧,超过70%的学生仍然沿用初、高中以来的学习方法,仅有不到5%的学生有学习计划且严格按计划执行,15%学生有计划但难以执行,8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对其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因此,我校要求一年级学生参加晚自习,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每次理论课结束时,布置课后思考题(涉及下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习针对性。下次上课时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成绩,促使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此基础上配合课后复习,完成知识积累,逐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2.2 小组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增强团队意识
不管是理论教学、实训,还是临床见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和进行考核,组内学生荣辱与共,彼此帮助,互相促进,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如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学习难度不大,学生需要记忆解剖知识和手术入路。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只靠期末考试前强化记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求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教材、参考书、网络、图谱)对下次授课内容进行自学,并以问答的方式归纳重要知识点。下次课的前50分钟先由某一小组提问,其他小组抢答,提问的小组进行评分。课堂评分是学科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人负责记录。教学过程中,提问者是学生,抢答者是学生,评分者是学生,记录者还是学生。我们以鼓励为主,抢答环节不设扣分项。教师利用剩余的40分钟点评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情况,梳理本节重要内容,布置任务。此种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 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但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师生互动较少;且制作课件耗时较多,导致教师没有精力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研究发现[4],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法效果最好,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其次,传统教学效果最差,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以骨科手术为例,我们在课件中大量使用临床案例照片,使学生对手术方式和过程有直观的认识,便于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并非简单展示课件,而是根据学生反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现场讨论、演示、提问和抢答等,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巩固,把握教学主线,使学生思路清晰,及时对比、归纳和总结,不会因为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海量信息而忽略重要知识点。此种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科有深入的了解,融会贯通,时刻与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gskzzzz.cn/qikandaodu/2021/012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