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教授中医骨伤科师承教育思想
宋敏教授,博导,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甘肃省五级师承导师,陇中正骨流派第三代传承人,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首席专家、中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经数千年,跌宕起伏、薪火传承、历久弥新。在其发展历史长河中,师承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世家传承、流派传承,还是师徒相授,都是中医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模式,纵观中医学的数千年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医的传承教育史[1]。师徒模式是我国中医教育的最早形式,这种模式又称师承教育模式[2]。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独特的文化与学术现象,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模式[3]。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师承教育是中医培养医学人才的主流模式,历代医家跟师学习者不可胜举,并且师承教育模式成就了许多名医。为了培养卓越的中医人才,师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医教学模式[4],中医骨伤科师承教育尤其如此,名师高徒,桃李之教,体面相授,技能传承,这是中医骨伤科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经典之路。基于中医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宋敏教授提出了“五注重、五坚持”的师承教育思想与理念。
1 注重学习经典 坚持传承守正
中医药学的经典医籍是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的基础,经典医籍经过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医智慧。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植根于中医药学体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对中医骨伤科理论有诸多论述,《医宗金鉴》提出了正骨理筋手法的操作原则,《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了伤科用药的原则。中医经典和骨伤科经典医籍浩如烟海,这些传统典籍中蕴含着深邃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所谓“读原著、读原文、悟原理”,这就要通过对中医骨伤科经典不断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且融会贯通,中医骨伤科医师必是能药、能针、能手、能术者。
万变而不离其宗,尊古而不泥古。传承:传者,授业也,承者,接续也;守正:守者,坚持也,正者,根本也。守正即恪守正统,遵循正统,理论要纯正,传道要宗正,心术要端正。中医骨伤的特色体现在手法方面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体现在药物治疗方面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体现在功能锻炼方面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粘连。
2 注重中医思维 坚持西医为用
中医骨伤科中药疗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中医思维,主张“气血为先,三期辨证”,体现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可达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和内外兼治的作用。功能锻炼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中“动静结合、筋骨并重、防治结合”的具体体现。西医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如影像、实验室检查、材料科学、机器人等,有效提升了骨伤科疾病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作为中医骨伤科要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原则,在师承教育中,既传承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应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中西并行不悖,“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3 注重理论创新 坚持交流互鉴
目前,我国的中医骨伤科教育主要是院校教育,院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系统学习中医骨伤科典籍,理论知识学习全面、系统,学习具有“短平快”的优势。全国中医院校普遍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师承教育开启了初步模式,理论指导实践,拓展中医思维,把中医骨伤科理论付之于实践,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将传统理论和理念与现代技术和理念的结合,比如“治未病”理念,将骨伤特色治疗与该理念结合,应用到防治骨质疏松等疾病方面,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皆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有关,而骨伤特色用药中“重视气血、滋补肝肾”的治疗原则及“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炼方法将产生良好的效果。现代人们更加注重运动健身,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过度疲劳、关节及软组织的损伤逐渐增多,运用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的理念,不仅治骨,而且还治筋,并且强调整体平衡和功能锻炼。因此,进入新时代,师承培养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创新,紧跟时代前沿,紧扣临床疾病,坚持流派内的师承培养的方式方法,更要注重流派间的交流互鉴,师承教育在流派间开展流派技术交流、传承人交换进修、科研交流合作等等,在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服务群众。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gskzzzz.cn/qikandaodu/2021/0709/495.html
上一篇:中医骨伤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结合在中医骨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