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中医骨伤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有效应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实践中对护理质量管理也更为重视,临床治疗虽然是重点,但临床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组成,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关于医护人员与患者关系的社会热点持续不下,围绕患者这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在中医骨伤科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循证护理作为作为循证医学发展中的一种护理学理念,从护理人员自身护理实践出发,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寻找循证依据,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到中医骨伤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骨伤患者,将这80例骨伤患者通过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前臂骨折7例,下肢踝骨骨折21例,胫骨骨折12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前臂骨折8例,下肢踝骨骨折23例,胫骨骨折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骨伤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经过患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骨伤患者按照常规住院治疗措施,接受中医骨伤科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结合患者病情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等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工作,对骨伤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估,有伤口的患者的患者可以选用湿度适宜的敷料,使患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恢复治疗。定时进行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上报检查处理,护理人员关注关心患者,与患者家属做好日常生活的相关护理指导。[3]
研究组骨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形成护理方案,有护理工作人员组成有效的循证护理小组,以护理部主管、护士长等为组长,中医外科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明确护理工作任务,对骨伤科患者疾病类型、相关并发症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明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寻找出与患者疾病病症相同或是类似的病例,在明确问题之后,寻找相应的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护理过程中要对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在无菌操作下执行,并根据医嘱做好资料整理与相关护理操作。为防止患者出现感染问题,还应在医嘱的相关要求下做好实时感染管理的应对措施,并在饮食上指导患者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忌辛辣油腻食物。在患者心理护理上,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潜在或趋向于严重的趋势,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患者如果出现疼痛加剧的现象应及时查找病因,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减少患者焦虑恐惧感的同时,安抚患者情绪,为有效的应对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医患、护患关系的和谐,提升治疗效果。在循证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管理还是应以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为重点,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管医生上报,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通过自治满意度调查表,向患者发放,进行一对一的填写和回收,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几个层次满意程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例数(%)]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比例研究组 40 27(67.5) 13(32.5) 0(0) 100%对照组 40 16(40.0) 10(25.0) 14(35.0) 65 P值 - <0.05 <0.05 <0.05 <0.05
从表1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上,研究组非常满意27例,比较满意11例,不满意0例,总体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14例,总体护理满意度为6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中医骨伤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更高水平的护理专业能力,这对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是极为有利,同时这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达到100%,可以看出,将循证护理应用到中医骨伤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对医患、护患关系的改善和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强化治疗效果,同时也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gskzzzz.cn/qikandaodu/2021/0709/497.html
上一篇:结合在中医骨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构建中医骨伤科医联体的实践与思考